一双被炒至千元的“体考神器”,从校园追捧到多地禁止,碳板跑鞋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风潮,折射出中国运动鞋市场怎样的生态?
2025年初,某中学体育模拟考场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脚踩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各种颜色的碳板跑鞋。这些被标记为“体考神器”的专业运动鞋,价格从数百到上千元不等,成为家长眼中的“应试投资”。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风向急转。多地学校出于健康公平性考虑,明确禁止学生穿碳板跑鞋参加体育考试。曾经火爆的碳板跑鞋市场迅速降温,派燃烧、弹射者、碳速者、沃兰迪等新兴品牌面临严峻挑战。
得物等平台的兴起为垂直品类品牌提供了孵化土壤。这些平台凭借其社区属性和认证体系,解决了新兴品牌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成为年轻消费者获取专业跑鞋资讯和购买的首选渠道。
借助得物的推广机制,一批主打“体考神器”概念的碳板跑鞋品牌迅速走红。派燃烧、弹射者等品牌通过KOL测评、校园代言等方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快速建立知名度。
精准的营销策略瞄准了家长的心理。这些品牌宣传中常常强调“提升体考成绩5-10分”、“专业运动员同款科技”等卖点,直击家长对孩子体育中考的焦虑情绪。
社群营销和口碑传播在这些品牌的崛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在校园跑团、体育培训机构的推广,这些品牌形成了小范围的流行,进而扩散到更广泛的群体。
国际品牌和国内成熟品牌虽然也有碳板跑鞋产品,但定价普遍较高(通常在一千五百元以上),且未针对青少年市场进行专门推广,这为新兴品牌提供了发展窗口。
李宁在2019年推出了第一双国产碳板跑鞋飞电elite,打响了碳板大战的第一枪,定价2099元。
特步在同年年底推出了160X,首发价899元,在柏林马拉松上帮助董国建跑出了2:08:28的成绩。
安踏在2021年才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碳板跑鞋C202 GT,首发价也达到了999元。这些第一梯队品牌的初代碳板跑鞋都是千元和千元以上价位。
近年来,成熟品牌通过矩阵化策略推动价格下沉。李宁将飞电3区分出了三款产品——Ultra(2299元)、Elite(1299元)和Challenger(799元)。
乔丹体育飞影系列凭借其翼PRO回弹科技中底,大幅提升了回弹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减轻了鞋重。飞影PB系列大大降低了专业碳板跑鞋的价格门槛,自2020年11月首发以来,就以其超高价格优势,成为许多国内专业跑者最喜爱的马拉松训练鞋与实战鞋之一。
361°飞燃系列则持续迭代创新,其飞燃2.5凭借出色性能受到众多跑者关注,延续了飞燃2零门槛驾驭的特点。鞋面采用竞技网布拼接,在保持包裹感不变的同时提升了透气性,能够全季节适配。 鞋舌设计也进行优化,并增加后跟提环,保障穿着舒适性,降低长跑中对脚踝的磨损。
2024年双十一期间,包括飞燃3.5、飞燃3在内的飞燃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59%,全渠道跑鞋尖货销量超30万件。飞燃3.5作为飞燃系列最新升级产品,通过风筝纱梭织鞋面、平片RPU外底以及鞋垫优化提升1毫米的三个关键升级,在重量上相较飞燃3仍有所减轻。
成熟品牌的价格高高在上为新兴品牌提供了发展窗口。国际品牌和国内成熟品牌虽然也有碳板跑鞋产品,但定价普遍较高(通常在一千五百元以上),且未针对青少年市场进行专门推广。
专业跑鞋与体考需求的错位留下了市场空间。传统跑鞋品牌主要针对成年跑者或专业运动员设计,很少考虑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体考项目的特殊需求。
300-800元的价格空档被新兴品牌精准捕捉。国际品牌碳板跑鞋价格普遍在1500元以上,而传统国产品牌跑鞋多在300元以下,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价格空档,新兴品牌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
快速响应市场能力是新兴品牌的一大优势。这些小品牌能够更快地捕捉到市场趋势变化,迅速推出符合需求的产品,而大品牌因流程复杂往往反应较慢。
威量(VEIRUN)凭借其炽速系列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该品牌与山东校园体育频道达成战略合作,其炽速系列跑鞋被列为“体考首选推荐装备”。
其炽速2.0 SP型号专为体考体测短距离爆发项目设计,单只鞋仅重170克(41码标准),采用V-PA回弹缓震科技,能量回馈效率较前代提升80%。该鞋采用德国进口大底材质,前掌DSP搭配后掌CPU,非对称双向防滑纹路,在湿地实测中,塑胶跑道上的制动距离缩短12%。
派燃烧则以“超高性价比”为卖点。其碳板竞速跑鞋有着一般碳板竞速跑鞋所不具备的超强稳定性和包裹感,即使是新手穿着也能感觉到放心。鞋子在前一代的基础上通过中底材料的升级大幅降低了鞋款重量,同时推进力也更为明显。
专注体考场景是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与传统跑鞋品牌不同,新兴品牌更加聚焦于体考这一细分场景,针对50米短跑、立定跳远、1000米长跑等体测项目进行专门优化。
健康隐患逐渐显现。医生表示,碳板跑鞋的碳纤维板提供刚性、推进力和能量回弹,厚底高回弹泡棉能够提供减震和储能,但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碳板跑鞋适合日常穿着或任何运动。
北京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指出:“穿碳板跑鞋走路不符合人体工学,不利于学生足弓健康发育。” 中小学生足部骨骼尚未完全定型,长期穿着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足弓塌陷,甚至发展为扁平足。
价格门槛引发公平性质疑。一双碳板跑鞋动辄上千元,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是笔不小开支。这造成了事实上的装备不平等,可能影响考试结果的公平性。
多地学校出台禁令。出于健康和公平考虑,越来越多学校禁止学生穿碳板跑鞋参加体育考试。这种禁令进一步压缩了碳板跑鞋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产品线市场降温,新兴品牌的生存危机
消费疲软与库存积压。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市场消费疲软,导致碳板跑鞋这类非刚需产品需求萎缩。大品牌碳板跑鞋库存积压严重,开始出现降价、甚至亏本甩卖。
新兴品牌价格优势丧失。面对国际品牌和成熟品牌的降价策略,派燃烧、弹射者、碳速者等新兴品牌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成熟品牌产品。
同质化竞争严重。中国制鞋供应链体系完善,反应速度快,同类新品牌不断涌现,导致市场严重内卷。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陷入价格战怪圈。
品牌价值缺失。新兴品牌存在时间短,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心智。虽然定价高,但本质上仍是“白牌”——消费者认的是款式而非品牌本身。
中国制鞋供应链体系的极端完善反而成为新兴品牌的“双刃剑”。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成熟的鞋业集群,能够以极快反应速度实现任何设计创意的大规模生产。
。当一个鞋型流行时,无数品牌迅速推出类似产品,市场很快从增量蓝海变为存量红海,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
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供应链集中且透明,不同品牌的产品往往出自同一批工厂、使用相似工艺和材料,导致外观、质量和价格都日趋雷同,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快速反应能力变成快速模仿能力,原创设计在极短时间内被大量复制,进一步压缩了创新品牌的窗口期和利润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回归产品本质,构建真正的技术壁垒。跑鞋品牌需要投入研发,在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例如,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开发独特的工艺技术等,用真正的产品力说话。
差异化市场定位,聚焦细分领域。避免在已经拥挤的碳板跑鞋赛道上硬拼,可以寻找更细分的市场机会,如专注于特定运动场景、特定人群或特定功能,打造鲜明的品牌标签。
优化供应链,平衡品质与速度。建立更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成本。
创新营销模式,重视用户运营。降低对流量的过度依赖,更注重与真实用户的互动和社群运营。通过线验活动、用户共创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建立高黏性的用户社群。
多元化产品线,降低单一品类风险。不要过度依赖碳板跑鞋单一品类,应该拓展到更多运动鞋类别,如训练鞋、综训鞋等,提高抗风险能力。
碳板跑鞋的潮起潮落,折射出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独特生态。从追捧到质疑,从热销到遇冷,这个细分品类的命运轨迹提醒我们:任何偏离运动本质的产品繁荣都难以持久。
未来能够立足市场的跑鞋品牌,必将是在专业性、健康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品牌。它们需要真正理解:青少年运动装备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应试神器”的短期功效,而在于为成长中的身体提供科学保护,为运动兴趣的培养提供正向激励。
新兴品牌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营销思维,深耕运动科学研发,关注青少年健康需求
,推出真正适合中国青少年体质特点的专业产品。唯有将商业成功建立在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长期发展空间。
体育精神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自我超越,而非装备竞赛。当跑鞋回归其本来价值,当运动回归其纯粹意义,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和健康的发展轨道。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